危害听力健康的不良习惯有哪些?如何有效护耳?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户,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儿童3400万,成人4.32亿。

为了听力健康,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及时规避的不良习惯?又有哪些护耳小贴士?我们有幸请到耳鼻喉科专家党华医生,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中如何避免听力损失及耳部疾病,享有听力健康。

七大危害听力健康的习惯

1、掏耳不当

包括:用力过度;掏耳过于频繁;使用硬物掏耳,例如耳勺、火柴棒等。

掏耳不当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甚至出血,如果感染易形成化脓性中耳炎,严重者可致听力下降。

掏耳不当听力下降

2、地铁、公交上戴耳机

很多人习惯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戴耳机听音乐,因为周围环境嘈杂便会不自觉把音量调大。而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极易造成内耳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这样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3、打喷嚏时捂紧口鼻

人体中有一个咽鼓管,维持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时捂紧口鼻,耳朵的压力会随之增大,作用于耳道鼓膜,严重时造成鼓膜穿孔。细菌、病毒也更容易随气流进入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4、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损伤听力,严重的会造成耳聋。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信息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

滥用抗生素导致听力下降

5、在酒吧、KTV待太久

60-70分贝的声音对人耳是比较舒适的,80-90分贝就会感觉到吵闹,神经细胞会受到破坏。而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的声音强度往往超过了80分贝,待久了会使内耳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造成听力下降。

6、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负面情绪可能会诱发突发性耳聋。过去,中年人是突发性耳聋多发群体,但现在“突聋”正在年轻化,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占到30%,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压力加上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

7、长期熬夜

临床数据显示,一般年轻的耳鸣、耳聋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大多有熬夜的经历。

长期熬夜损伤听力

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

坚持护耳的6个小习惯

1、戒掉挖耳朵的习惯

耵聍(耳屎)是耳朵的“保护膜”,可防止小虫进入耳道、防止有害菌感染外耳道皮肤。并且,无需刻意掏,耵聍也会自动从耳内排出。

2、遵循“60-60-60”原则

戴耳机时应当遵循“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3、注意打喷嚏的力度

在打喷嚏时,不要用力捂住口鼻,只要低下头用纸巾在口鼻前轻轻挡一下即可。

打喷嚏

4、远离这些场所

尽量远离酒吧、KTV等噪声场所,如果在噪声环境里有耳鸣、眩晕、耳闷或耳堵塞感,需立刻离开噪音现场。

5、防止药物滥用

用药谨遵医嘱,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者不擅自使用庆大霉素、丁胺卡拉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

6、养成良好作息

劳逸结合,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较大的情绪起伏,同时加强锻炼,早起早睡,避免熬夜。

医生建议

听力损失正在威胁着越来越多的人,针对这一现象,今年爱耳日特别强调了听力筛查、听力损失后的康复与日常生活中积极沟通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这三件事呢?

听力筛查意味着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需要筛查的人群不仅指新生儿,也包括儿童、青中年和老年人,定期的听力健康检查是最直接的筛查手段。通过筛查人们可以对自己的听力健康情况有较为科学的了解,从而自发地参与到听力健康的保护中,预防听力损失。

如果筛查过程中发现听力损失的情况,大家需要针对病因,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进行治疗,杜绝听力损失的加重。对于已经不能通过治疗的听力损失患者,就要特别重视语言训练和康复,鼓励他们多沟通,同时佩戴助听器或人工电子耳蜗,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快地回归到社会交往中。

良好的听力是顺畅沟通的前提,所以及时筛查听力损失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才能获得良好的听力,进行更加顺畅地沟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收藏/分享本篇文章:
本文来自小编搜集整理,不代表健康驱动力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jkqdl.com/3656.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