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不多还积食的原因

“为什么吃得不多还积食?”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我曾经根据不同人的情况进行过不同的回答:

“虽然大人自己觉得不多,但是对孩子来说可能就超量了。”

“虽然正餐吃得不多,可是零食给得有点多。”

“虽然吃得不多,不过喂的次数太多了。”

“孩子运动少了,多带出去运动吧。”

“孩子脾胃功能弱一些,所以消化慢,可能饮食上还要给一些更容易消化的食物。”

“……”

然而今天,我自己也在办公室无意间冒出了这句话:我吃得也不多么,为什么却有点积食了?

我发誓,我吃得真不多。早餐,就仨小笼包,真的是“小”笼包,只有三个,还是芽菜馅儿的,没有一丁点儿肉,外带一杯豆浆。外面买的豆浆,你们知道的,都比较水。作为一个成年人,这一点不多吧。但是直到中午,我打嗝还是那个包子的味儿——一股子油味儿。

对于一个运行良好的消化系统来说,一般的食物进入身体之后会很快被消化掉,补给身体能量,身体的反应应该是口舌生津,精力充沛,会怀念食物,但不会留在口中被“反复回味”(葱蒜之类气味比较大的食物除外)。但我的消化系统此刻就在提示我:今早的食物有点超纲,直到中午,身体还没能彻底处理完毕。那一口的油味儿,很明显就是积食的表现。

蒸包子

我的消化系统是好的,我吃的食物不多,为什么还积食?我最终把这个锅扔给了做包子的老板:因为他的“实在”,不偷工减料,他家芽菜包里面的芽菜是用油炒过的,可能油加得还不少;早晨吃的时候发现,包子外皮很多也被油浸过。这个油不知道是什么成分,怎么做的,但我明确地知道,一定没有我家里的油那么容易消化。

由此,我就想到家长常问我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吃得不多还总是积食”,我一直都将注意力放在我们身体自身的功能以及食物本身的数量、消化的难易程度上,但是我忽略了,某些食物可能本身在加工过程中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添加物上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我们以为的好消化,量少,也许并不是事实。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可能被蒙蔽了。

食物配料表

我们都知道:吃菜、吃肉和吃水果,不同食物所需要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我有时会突然想给自己补充点食物种类,所以我会白水煮一大锅蔬菜大荟萃,或者火锅料煮各种蔬菜。蔬菜都知道比较占肚子,但是每次为了不浪费,我都会尽量吃完,所以都会很撑,我保证从量来说,远远大于那三个包子。但是撑也只是一时的,不会积食,随着大便一排,胃口依然会很好,第二顿可以照常吃。我试过几次,刻意晚上吃,早晨起床看舌苔,也不会厚,也就是说我的消化系统处理这些量完全没问题。

但是同样的做法,如果晚上是吃水果、吃肉食等混杂比较多的情况,那早晨起来饿感不会太明显,当然舌苔也会比较厚。相对而言,消化系统处理这些就比处理蔬菜那些要费力一点。这是不同食物对于我们消化能力的影响。

即使同样的食物,做法不同,也会对消化带来不同的影响。以前上学经常在外面饭馆吃饭,总觉得胃有点顶,就是感觉有个小石头一样的东西顶着,但是我在家里吃同样的菜就不会。后来有次跟着一位厨师哥哥在小饭馆打杂,发现他们炒菜的油用的是炼油,是和家里不一样的。

很明显,通过我的身体的检测,我会认为外面吃饭用的油消化起来比家里的油要难一些,所以,在外面吃饭比在家里吃饭会让自己更“实在”,为了减轻我的消化系统的负担,我就会少在外面吃。而今天早晨的包子,我就怀疑可能用的油不同导致了我的积食。

街边饮食摊

我们现在吃的食物,真的名目繁多。至于里面还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添加物”,更是无从知晓了。所以,对于为什么吃得不多还总积食的这个问题,我有了新的答案:可能不见得是我们身体消化功能的问题,身体也是在通过积食的反馈告诉我们,该考虑换一换食物了。因此我也会推荐说,如果是觉得自家孩子容易积食的话,那孩子的食物,可能需要家长进行一些筛选,比如尽量选添加物少一些的,家里自己做的,吃得东西不要太混杂的等等。

当你形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后,这些事情都不需要刻意去做,你的身体就可以告诉你答案比如如果你平时家里炒菜味精、鸡精放得少或者不放,那你在外面吃饭可以一下就吃出来;比如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朋友会有体会:乡村自种的蔬菜、自养的鸡鸭,真的比菜市场、超市买的更新鲜,入口更有蔬菜、肉类该有的味道;比如你吃了好消化的,你会吃到撑也没关系,吃了不好消化的,自己也不会一直吃,因为不舒服。这些都不是脑子做的事,身体自然而然就做了选择。

最后,祝愿大家在吃东西这件事上,都能恢复吃下去后身体舒不舒服的觉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收藏/分享本篇文章:
本文来自小编搜集整理,不代表健康驱动力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jkqdl.com/1783.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