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出现高血糖等健康问题,而高血糖又和糖尿病息息相关。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2018年的诊断标准,最新全国横断面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患病率高达35.2%。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3个人患有【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以干预,很多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最终会进展成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即:6.1mmol/L ≤ 空腹血糖<7.0mmol/L,7.8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若满足以上一项,即有可能为糖尿病前期。
而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生活不规律的人群都属于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测血糖。如果在医院检查中确诊了糖尿病前期,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监测和预防。
如果处于糖尿病前期,需要做到这3点
1、加强日常监测,把握血糖情况
不论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还是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诊断均需要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因此需要大家去医院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查,以便把握血糖情况:
- 普通人群一年定期常规检查一次静脉血浆葡萄糖;
- 高危人群每半年检查一次;
- 已经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如果只是平时想随时了解血糖的基本情况,在家里使用血糖仪自行监测毛细血管血糖的变化是较方便的选择。但监测时需要避开这3个误区:
误区一:采血有误
在大家的印象中,洗完手,采血针一戳,试纸一验就好,其实正确的采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采血前洗手,并且将待采的手指用酒精进行消毒;
- 将手臂下垂10秒,让血液流向指尖;
- 待酒精干后,选择指尖两侧扎针,自指根处轻轻推动自然出血;
【注意】
1、扎指尖正中不但更痛,还容易造成感染,且皮肤较厚,血管分布没有两侧多。
2、如果不出血,不要局部用力挤压出血,因为同时会带出其他组织液,造成血糖数值不准确。
误区二:只测1次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者如果想要掌握准确的血糖情况,则需要检测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及睡前的血糖,一共7次。
误区三:只看血糖数值,不看波动值
判断标准:
-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应<2.2mmol/L(计算所测的三餐前后数值差的平均值)
- 全天最大波动幅度应<4.4mmol/L(取全天血糖最高、最低的差值)
*如果二者数值超出,则表示血糖波动较大。
【小提示】血糖波动较大预示着糖尿病的可能性提升,如果是已患糖尿病的患者,则容易导致众多并发症发生。
2、制定合理饮食计划
控制热量摄入、平衡营养、均匀分配每日饮食量,在医生建议下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烹饪时尽量用植物油,保证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 少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高碳水食物;
- 适当食用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
- 控制血压,饮食不要过咸,不抽烟饮酒;
3、控制体重,适量运动
有很大一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有超重、肥胖的情况,因此控制体重也是控制病情的方式之一。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来进行体重控制。
- 有氧运动:慢跑、游泳、骑单车等;
- 抗阻运动:仰卧起坐、深蹲、引体向上等;
除此之外,还要避免久坐少动的情况,让身体动起来。
糖尿病前期容易发展成糖尿病,而糖尿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并发症高达一百多种,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需要我们早发现、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