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应防治指南

现代生活压力大、节奏快,许多人都心怀“诗和远方”。趁着即将来临的国庆长假,不少人打算去高原地区旅游,却担心高原反应可能会找上门来。那高原反应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办法提前预防吗?在出发之前,不妨先看看这份高原反应防治指南。

想去高原旅游,先了解“高原反应”

我国高原地区覆盖面积大、常驻人口多,因其壮美的风景以及神秘的文化与信仰,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歌曲以及网络视频中,成为多少人心中的向往,所以每年去高原地区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有数据显示,2021年,青海省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973万人次,西藏自治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153万人次,相比往年旅游人数都有所增长。但是,无论是去过或者还未去过高原的人,都对高原反应有所忌惮,高原反应到底有什么危害,这么令人“闻风丧胆”呢?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也叫急性高原病,是指人们进入高原地区时,由于人体短时间内暴露于低压缺氧环境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性反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缺氧,和过度憋气时的感受相近。

而大多数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会降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会减少,对人体呼吸、循环、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引发头晕、疲劳乏力、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状,人体一时间是很难适应的。若不及时干预,严重者会发展成高原脑水肿和(或)高原水肿。

高原反应难以避免,这些危险因素需注意

前文提到在高原环境下,大多数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不仅如此,海拔越高,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越高。这是因为高原地区环境大气压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中的氧分压也随之降低,氧气含量减少,弥散进入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从而导致人体血氧饱和度降低。

高原反应的发生率还与人们进入高原地区的方式、季节以及个体因素等有关。国家高原生理学的研究数据表明,相比循序渐进的“阶梯式”升高海拔,急剧升高时患病率要高得多;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夏季患病率要高,因为冬季气温低,大气压低,含氧量减少,寒冷会加大新陈代谢速度,增加对氧的消耗。

此外,高原反应可发生于所有年龄人群,一般不分男女。以下这些风险因素需要特别注意:

1.攀升速度过快或在攀登前进行剧烈活动。

2.不良情绪:许多高原反应都与心理作用有关。过度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或者初登高原太过兴奋、冲动,都可能加剧不良反应发生。

3.肥胖:如果体重过高,细胞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4.饮酒:饮酒后酒精在体内分解,容易增加体内耗氧量,加重人体缺氧,所以在高原应避免饮酒。

5.曾发生过症状明显的高原反应,或发生过高原心脏病、严重高原昏迷、高原肺水肿等高原病病史。

6.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患者,如不清楚自己的病情是否适合进入高原,则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疗机构。

如何提前预防高原反应?

当高原反应发生时,身体会比较难受,所以需要我们提前做好预防,以减轻高原反应的发生症状甚至避免其发生。

1. 行前体检

健康人群至少要做心电图检查和血常规检查,最好对心肺功能做好全面体检,提前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和中老年人群,则更需要做好全面体检,遵循医嘱。

2. 保持良好心态

到达高原后,也要尽量克制心潮澎湃的激动情绪,保持平常心,不增加心肺负担。

3. “阶梯升高”式进入高原

有研究表明,通过火车结合汽车两种交通方式,可以让大家对高原环境进行有效的习服*,促进对缺氧环境的快速适应,从而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习服:一种医学名词,俗称“服水土”。是指机体为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改变。

如何提前预防高原反应

4. 坚持“三不”原则

攀登速度不要太快:当海拔上升到约2500米后,需要逐步增加海拔高度,每24小时内的上升高度建议不要超过600米。

攀登高度不要太高:俗话说,“只要攀登得足够高,就会产生高原反应。”有研究报道在海拔3000米处,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为56.47%、3700米处发病率为63.74%、3900米处发病率为87.63%、4520米处发病率为91.11%。所以建议量力而行。

不要过度运动:保存体力,减少耗氧量,避免出现疲劳。

5. 防寒保暖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并且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特别注意保暖,谨防感冒

此外,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配备一些必要的药物以及氧气补充装备。如果中途出现明显不适,建议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收藏/分享本篇文章:
本文来自小编搜集整理,不代表健康驱动力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jkqdl.com/11324.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