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醒睡不着?白天没精神?试试这款小米汤!

早醒实在太痛苦了,因为本来就睡得晚。中年人的自由时间,只有在小孩子睡了以后。好不容易放下手机,已经半夜了,最希望的就是一觉到天亮。。。。。不,到大天亮。

然而,命运弄人,早上鸡还没打鸣,自己就先醒了。睁着眼睛,活生生地躺在床上,等睡前装模做样定的闹钟响。说吧,是不是你?

都说只有年轻人才能睡懒觉,老年人都醒的早。这是为什么呢?中医认为这是阴虚的表现。如果把醒着作为阳,睡着就是阴。那所谓的入睡,其实就是阳入阴的过程。这也就是中医里常说的神魂归舍。

当人进入中老年后,气血都会亏虚,一般以血虚更为明显。血为阴,阴不抱阳,阳气浮越在外,就会醒来。

早上是天地之间阳气升发的时候,如果人的阴血不足,不能好好地收敛神魂(抱阳),就像水浅不足以养龙一样,体内的阳气就会随着天地之气的招感,浮越而出,人就会醒来。

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再次入睡的。就只能眼睁睁地等到天亮。但实际人的睡眠并不足够,因此要么快起床前又头身昏沉地想入睡,要么就白天时常犯困,没精神。

如果单纯是血虚造成的,补血当然可以。但由于现在人的心理压力大,情志问题多,心肾不交的情况更为常见。

在人体,心在上,肾在下。心为火,肾为水,心气要下降温暖肾水,肾水要上乘清润心火,达到水火既济的结果,这就是心肾相交。

当心肾不交的时候,心气不得下,肾气不得上,从而出现上热下寒,心火亢盛,手脚冰凉的情况。心肾不交,也就是阳不入阴,那还睡啥?起来拖地!

那怎么才能让阳入阴呢?阳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咋往阴里放?这个问题,你想不到没关系,咱中医祖师爷早就想到了。早在《内经》里就记载了一个方子,叫做半夏秫米汤,专治阳不入阴的失眠症。

《内经》:“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文中的半夏汤,指的就是半夏秫米汤。这个方子很小,食材也简单,就是半夏和小米。但是原文中记载的制法却有点儿烦:“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简单地说,就是要用远在千里以外的流水,取其清水5升(甘澜水),用新鲜的芦苇叶烧火煮开后,放入一升小米(2.4斤),半夏70~80克(约),改小火慢炖。等水剩下1.5升的时候,把渣滓去掉,只饮米汤。一日三次,每次一小杯。

新病的,喝完放下杯子就睡着了。久病的,最多喝上三次也能睡着了。

为何有这样神奇的疗效呢?原文没解释,后人的解释多从脾胃入手,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有降逆化痰的作用,而小米又甘寒养胃,所以胃里舒服了,人就能睡着了。

但是我们看原文,人家就不是从脏腑说的,而就在说引阳入阴。之所以用半夏,是因为它在夏至前后成熟,此时阳气虽盛,却也到了一阴生之时,因此半夏就有了引阳入阴的功效。

而小米色黄,土气最厚,入脾胃可补益中焦之气。半夏交通阴阳,打通中焦通道,引阳入阴。二者相配,则可达到:“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

来看下这个小方的临床应用结果: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又《内经》治目不得暝,有半夏秫米汤,原甚效验。”算是官宣了。

但由于近代中医药管理,把生半夏作为有毒药品,禁止使用。经方中所有的半夏都只能用清半夏、制半夏、姜半夏或者法半夏代替。导致半夏毒性虽减,药力也大减,即使用了原方,也达不到覆杯而愈的效果了。

可即使功力大减,此方对于失眠症还是有一定的疗效。现代用法一般为:清半夏(也可以是制半夏、法半夏)30克,小米500克,加水煮开,然后转小火煮至米汤剩200毫升即可(剂量均为参考)。去渣,仅喝米汤。一日分服。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效果。

反正呢,现在很多经方不灵的原因,一是因为制法失传,二是因为药品不行。如果前者是天灾的话,那后者就是人祸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天灾,尽量不造rh。能传多少是多少,能治一个是一个吧。

如果真的喝了这米汤,记得把闹钟声调大一些呀,早上睡不醒可别怪我。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收藏/分享本篇文章:
本文来自小编搜集整理,不代表健康驱动力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jkqdl.com/1286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