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怎么区分实热和虚热

最近身边的人用三黄片、清火丸的情况明显多了些。大家都觉得自己“上火”了。

什么情况被认为是“上火”呢?答:比如长口腔溃疡的时候、咽喉肿痛的时候、牙痛的时候、脸上长痘的时候、便秘的时候……

有的热是因为火大,有的是因为水少了

那么人体“上火”的这个“火”是怎么来的呢?

人体的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结果。凡是阴阳这个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来提示我们身体出了问题。偏于阳的,表现出来的病邪性质一般是热性的;偏于阴的,表现出的病邪性质是寒性的。

热的产生,属于平衡被打破的层面,“阳”表现出的更多一些。这个可以是“阳”本身多;也可能是“阴”少,“阳”相对得多。前者属于实,后者就属于虚。

比如夏天天气太炎热或者太燥,或者吃了很多本身热性很重的食物等,或者因为吃了太多不合适的食物、体内有淤血等导致气血循环不畅的淤堵而使局部气血相对旺盛,这些就是属于加于“阳”的多了,表现的症状就是实热;而因为出汗太多,或者小便异常增多导致体内的津液不足而产生的热我们可以称为虚热。

实热和虚热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口装着水的锅,阳气是锅底固定量的柴火,那么实火就是在锅下面多添加的柴火。当柴火越大,锅就会越烫;同时水液也会蒸发;虚火就相当于锅底柴火不变,但是将锅里的水减少,锅也会越来越烫。

所以对于实火,我们的办法是减少柴火,也就是将这热减一点,用的是清热的方法;对于虚火,我们需要做的是往锅了加水,就是补充津液,津液足了,自然锅也不那么烫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寒冷的冬天,雪堆里面如果有垃圾,当你撬开雪堆,会发现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这就是垃圾在里面发酵产生了热。但是因为外面太寒,热气闭郁。东北的泡菜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让泡菜在密闭的坛子里升温发酵。

对应到人体,如果体寒,身体里面又有痰饮、食积不能代谢,所以也会郁而化热,热邪上炎,而出现口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这个热是因为堆积的东西多了,不是因为火大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热,有的用了清热药,有的用滋阴药,有的却用温热药、消积药。

上火要区分实热和虚热

像我们常见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便秘、长痘等,不全是实热证,有些属于虚热,有些属于寒闭。那如何透过这些症状的表面现象找到根本的原因呢?那就是要辨证,透过现象找本质。

热证的局部表现常常有:实火患者一般病情比较急,火热症状也比较明显。常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红肿疼痛、牙龈出血、鼻衄、耳鸣、疖疮乍起,身热烦燥、便秘、尿血便血等;舌质红舌苔可能偏黄,舌上可有芒刺;脉实滑数。

实热证的关键点:口干喜欢喝水,而且是喜欢喝冷的;或者身热喜欢凉的东西;舌质偏红,脉实滑数。上火的局部如果有肿,也多是红肿;小便偏黄。治疗上宜采用苦寒药清热泻火的原则和方法。

热证的表现

对于因为积食、淤血,等淤堵而产生的热,这种多以局部表现为主。

比如积食,必然伴随积食的证据:病前不当的饮食,病后口臭,口腻,腹部饱胀,舌红,舌苔黄厚等。这种清热倒不是主要,关键在于消积。

比如淤血导致的局部发热,肯定是有瘀滞的表现:舌下脉络淤堵,淤血局部疼痛发热,女性还会见到经期血块明显等,舌质会偏暗。这种情况重在化瘀,是局部气血循环不畅,光清热是不行的;

还比如气机不畅导致的发热,表现为: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胸胁常常是胀满疼痛的。这种发热多跟情绪有关,关键点也是理气,而不是重在清热。

阴虚火旺则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

对于气虚火旺多现全身燥热、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

而对于一些因太寒导致的纯阴证的寒,体现的就是外边虚热,里面真寒,主要表现为热势不剧烈,会有烦躁,但是人不渴,不爱喝水,会怕冷,会喜欢温暖的东西,脉沉微等。这种是万万不能清的,像仲景的附子干姜汤,就是一个典型的温阳补津液的例子。

讲了那么多,总结一句:只有实热的上火可以用到清热的药物,虚热是不对症的。大部分人选择使用清热泻火解毒的中药或者中成药,都是将热症以实热来对待了,那就治错了。

即使是清热,也要看看“热”在哪儿

对于实热证的上火,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清热的药物,但是因上火的部位不同,所以选择药物上也有差异。比如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属于“上焦火”,偏于脾胃肝胆的烦热口渴、胃脘痛、胁肋部满闷不适等中间部位的属于“中焦火”,而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属于“下焦火”。

实热证的上火

当然也有医家会按照脏腑分类,但是不管怎么分,我们需要了解的思路就是:即便是用药,那么也不是一个万能的”清火片“或者”三黄片“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是要找准病因、病位去用药。比如对于上焦有火的,我们常选择的多是药性走上的银花、连翘、桑叶、菊花之类;如治因中焦胃热引起的上火,则宜用黄连、石膏、麦冬、清胃散等,如果是因为胃肠积滞导致的热,则可以考虑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

还有些药物有特殊的功效,比如鱼腥草可以清肺上因痰郁而成的热;薄荷可以透肝气不舒的热;栀子可以清心中烦躁的热等等。

综上,“上火”的“火”你要分清是需要清还是需要疏通还是补;用药你要分清药物主要针对的症状。可别再一种清热药打天下了。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中医就是这样,中庸,教你学会“辨”,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收藏/分享本篇文章:
本文来自小编搜集整理,不代表健康驱动力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jkqdl.com/4144.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