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土茯苓汤,滋补津液祛湿热

最近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炎热,湿度大。一天到晚动则出汗,特别是小孩子,满头大汗是经常的。津液消耗大,我们需要一些汤水来补充。白开水是首选的。我家孩子们出门时,不论是去上学或者玩耍,我都会用她们的保温壶装好一壶的温开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

温开水接近人的体温,清淡而平和,有益于人体的消化系统。特别是当孩子们运动量大,出汗多的时候,温开水不单能提供水分保护脾胃,还能护好心脏。广告里那种对着一大瓶冰饮料仰头牛饮的做法,容易伤害脾胃,心脏也要加班加点工作来维护血液温度。本来运动后心脏就负荷大,喝水方式不正确再加重心脏压力的话,小心脏真的易受累。

除了白开水,米油、也是可以的。中医的喝法是不渴不喝,喝必小口。再渴,也记得慢慢地小口喝。朴实的古人做什么事都那么的优雅。

以上的补水都比较清淡,那在这样的湿热天气里,还有什么好喝的汤适合全家人喝的呢?既可以去湿热,又可以滋阴补液的汤水,适合夏秋喝的,就是我们客家人常喝的生地土茯苓汤了。

上次我分享了徐文兵老师讲的抗疫中药材,其中第一个是五指毛桃,另一个最常用的就是土茯苓。土茯苓甘淡而平,归肝、胃经,是利湿的中药排行榜里能够排前几位的。它比较特别的是能去脾湿,能入络。

从皮肉筋骨的角度,身体可以分为最外层的皮(表),中间层的肉和筋(中),然后是最里层的骨(里)。有些药材只能达到皮表的程度发挥作用,而土茯苓平和的能量可以深入到中焦,也就是中间肉和筋的位置,能祛更深层的一些不容易排出来的湿。所以说土茯苓“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

湿气在脾的话,人容易腹胀、困倦、不爱吃饭、不口渴、大便量少而稀烂等等,这些情况就可以用到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原植物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长在山上,它的藤一样的枝叶到处伸展,而土茯苓的能量在人体也是一样,搜剔湿热之蕴毒,能深入百络,治疗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最厉害的是它可以解水银、轻粉毒,还能治梅毒。

简单地说,就像是小型的除湿机,在身体经络里辛勤地走窜,把中间肉和筋位置的水湿垃圾搜刮出来排出去。但它只是去湿,“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

土茯苓的药用部位是干燥根茎,又叫山奇粮,冷饭团,禹余粮(江苏、浙江),土太片(江西),客家人称硬饭头。传说大禹治水时挖过土茯苓充饥,因此也叫禹余粮。我老爸出生在50年代,他在七八岁的时候遇到全国闹饥荒,也去山上挖过土茯苓吃。

我们小时候到了夏天摘花生的节气,相当于现在小暑大暑前后,家里就会开始用土茯苓熬汤,最常搭配的是生地,熬一大锅的生地土茯苓猪骨汤,这汤从夏天到秋天都很经常喝。一是为了祛湿补津液,二是可以预防孩子们长皮肤上的肿毒。

生地,也就是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可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

中药里面有“地”字号的,地龙、地肤子、地骨皮,都像土地的阴性能量一样,沉稳冷静,偏寒偏凉。生地质地重,就像夏秋阴天那种凉雨,是降温那种寒,而不是冰天雪地那种寒,凉雨把整个身体的节奏从热气腾腾的状态拉回来,及时补充津液。

生地搭配土茯苓,就像是下凉雨前吹过清风,先把体内的湿啊毒啊排一排,再来场凉雨润一润。然后身体就感觉通透了,滋润了,能安稳下来了。

生地土茯苓骨头汤

材料:
生地100g、土茯苓100g、猪骨头250g。

做法:

1. 猪骨头开水烫过后,跟生地土茯苓一起放入砂锅里。

2. 加入适当的水,大火滚后小火熬1—2小时。

3. 放入一点盐即可。

我用砂锅煲出来是这样的:

生地土茯苓骨头汤

像平时容易流鼻血、易喉咙疼痛、易口渴爱喝水,易长红肿疡疮,容易便秘,舌尖易红,或者发烧好了之后舌苔少或舌苔厚缺乏食欲的孩子们,或者有些爱长痘的大孩子们,都适合在夏秋常煲生地土茯苓骨头汤。

如果偏虚寒体质的孩子,舌头伸出来,舌苔和舌质都白乎乎的,那就用土茯苓加五指毛桃,或者选择别的偏温些的汤水。

生地土茯苓骨头汤虽然汤棕黑棕黑的,但是没有一点点中药味,喝起来是生地和土茯苓天然的那种甜味,孩子们大多都可以接受。我自己也是不喜欢有中药味的或者口感很杂乱的汤,所以对汤的品种要求有点高。生地土茯苓骨头汤算是我从小爱喝的汤之一。如吃素的家庭,可以生地土茯苓不加骨头熬汤,也是够清甜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收藏/分享本篇文章:
本文来自小编搜集整理,不代表健康驱动力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jkqdl.com/650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