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中焦脾胃淤堵的调理方法

有网友经常给我留言说,总是长口疮、嗓子干疼、牙龈红肿、头昏胀,但身体却很怕冷,特别是腰腿,这是什么情况?

其实这是一种上热下寒的矛盾表现,证明人体内已经出现阴阳离绝、寒热不一的问题了。用中医的概念来说,就是中焦这个身体的枢纽堵了,导致气血津液输布不畅,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上热下寒的症状。

中焦淤堵,容易导致上热下寒

中医有上、中、下三焦的概念,上焦包括心与、中焦包括脾与胃、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胞宫。这三焦并非结构位置,而是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总和。三焦属于六腑之一,“腑”指的是空心的脏腑,必须传化物而不藏,意思就是说六腑不能被堵死,否则身体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转化就没法实现了。

中焦包括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

具体到中焦,它负责运输转化什么呢?中焦包括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黄帝内经》形容它“泌糟粕,蒸津液”,意思说中焦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很显然,中焦是气血津液运行必经之地,一旦中焦不通,就相当于体内堵车,身体的各种功能都会受影响,上热下寒的矛盾表现就是中焦淤堵的表现之一。

中焦淤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中焦脾胃类似身体的“物流”,只有“物流”给力,人体气机升降才能正常,否则就容易水火不济。如果水火不济的问题长期存在,我们的身体就可能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那么问题来了,中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淤堵呢?

寒凉易导致中焦淤堵

从中医角度说,中焦所处的腹部是人体“至阴之地”,这里阳气最弱,最容易被寒邪击中。所以,很多人在受寒后,常常表现为腹泻、腹痛等。

寒凉易导致中焦淤堵

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寒不仅包括环境和食物的温度,还包括食物的属性,很多寒性的食物,比如梨、萝卜等,即便是在常温的时候吃,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寒凉的刺激。

过食易导致中焦淤堵

所谓过食,就是指吃进去的东西超过了脾胃运化能力。不过,这个过食是相对的,一般来说,脾胃健运的人,多吃未必会出问题,但脾胃虚弱的人,稍微多吃一点、吃得硬一点或者油腻一点就会脾胃不和。

过食易导致中焦淤堵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用一些低油、低脂的食物来替代那些油腻的食物,或者干脆忌口不就行了?

其实任何食物都有不能替代之处,调养脾胃也不能单单靠忌口。比较积极的办法是主动调养脾胃,让这个促使气血津液生化的部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对此,温中散寒是头等大事。

温中散寒,才能更好地调理脾胃

之所以强调温中散寒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们的脾胃一旦受了寒,就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在西医的概念里,胃肠的消化吸收需要生物酶参与,而生物酶必须在正常体温状态下才有活性。

比如吃烧烤配冷饮后,胃突然就呆住了,食物停在胃里不再消化,就是因为冷饮使胃的温度急降,生物酶在低温情况下罢工了。

那些脾胃虚寒、火力不足的人,中焦常常温度较低,他们体内生物酶时常处于怠工状态,所以很容易消化不好。

温中散寒才能更好地调理脾胃

这里的消化不好其实有两种概念,狭义的消化不好指胃肠道、饮食的消化;广义的则是气血的生化、津液的输布。

如果中焦枢纽出了问题,那么营养就不能送达,垃圾不能清运,经络就会为此所困,于是就有了上热下寒,一边虚着一边上火的失衡状态出现。

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温中散寒,只有中焦部位处于温性的状态,生物酶才能始终保持活性,促进我们的消化吸收,脾胃才会更健康。

两贴搭配,持久温养,轻松温中散寒

中医有“春捂秋冻”之说,意思就是说要通过适度的受凉使身体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做好准备,但有些部位绝对不能受冻,比如中焦部位,也就是肚脐周围。

中国有个传统,带孩子讲究“三分饥与寒”,意思是要饿一点、冷一点,孩子才健康。很早之前,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孩子也一定要戴个兜肚,就是为了保证中焦一直处于温热状态。

保证中焦一直处于温热状态

大家日常养护可以试试选用温热药材制成脐贴,每日贴敷于神阙穴上。脐贴的这种给药方式,因为药物不经过胃肠道,有效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如果长时间坚持贴敷,可以保证药物以恒定的速率进入体内,维持恒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

如果在脾胃虚寒的同时,有上热下寒问题,此时还可以在足底的涌泉穴上贴一贴足贴。在脐贴助力中焦通畅的同时,促使绝离的气血阴阳尽快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讲,脐贴和足贴分别作用在气血运行的两个关键节点上,同时使用更能相得益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收藏/分享本篇文章:
本文来自小编搜集整理,不代表健康驱动力立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jkqdl.com/1166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